晚清崛起 - 第1164章 路经武汉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备用网站最新地址(记得收藏)
    第1164章路经武汉

    进入了湖北以后也就进了山了,不过了可以看的出这里的农民更是不缺少烧火的柴禾了,山上有的是柴草,不过李振华还是可以看见,这里的农民在自己的家里存放着许多的玉米,挂在了屋子前一串串的,有的则是一垛垛的。

    很快专列就到了长江边上的武汉市,在汉口没有停留,直接就从长江大桥上通过,在这里专列的车速是二十多公里,内燃机车从大桥上平稳地通过,几个人一起看着滚滚的长江水向东流去,李振华说道:“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。”

    王欣和金熙凤说道:“皇上的诗兴大发,一定有好的东西想出来了,那就快说一下吧。”

    李振华的肚子里可没什么货,但是今天是陪同自己的老婆出来玩的,自然是要让她们高兴的,于是他就把后世伟人的诗词搬了出来,不过这时间也太长了,有些地方已经记不住了,拿着一支下,新枝历历;鹦鹉洲上,芳草萋萋。一桥飞架南北,三镇通达东西。大江东去,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;紫气南来,云集了四海英雄豪杰。登此楼,观此景,你会感叹:江流浩荡,大地葱宠,湖山俊秀,人文斐然,天下之美,尽在于此矣!

    的确,武汉文化东西结合、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。即以饮食为例。武汉人嗜辣似川湘,嗜甜似江浙,清淡似闽粤,厚重似徽鲁,其代表作“豆皮”即有“包容”、“兼济”的文化特点。武汉人在体格、性格上也兼东西南北之长。他们比南方人高大,比北方人小巧,比成都人剽悍,比上海人朴直,比广东人会做官,比山东人会经商,比河北人会作文,比江浙人会打架。总之是能文能武,能官能商。

    武汉三镇的城市格局,也是官商并存,文武兼备。三镇中市区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汉口,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,而且也和上海yiyang,曾经有过租界。它是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门户。作为一度的城市,它也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类新型城市中重要的一员,在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得风气之先。

    相对逊色的汉阳,则有着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,汉阳兵工厂就在这里,他也曾名驰一时。至于“文昌武不昌”的武昌,历来就是湖北甚至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。湖广总督府曾设立于此,湖北省政府也至今设立于此。在武昌,还集中了众多的高等学府,无论数量还是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列,而且名牌大学就有两所,那还是张之洞首先建立的。

    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,是中国最早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,其朴素学风,素为学术界所看重。其他几所理工科大学,在各自的领域内,也都卓有盛名。武汉的学术事业,尤其是人文学科,曾号称与北京、上海成“鼎足之势”。一个老资格的开放口岸,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重镇,再加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,武汉三镇,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城市组合?

    听着老板的介绍,这菜也很快就上来了,这武昌鱼味道确实不错,肉质细腻,味道鲜美,比运到北京去的鱼自然是新鲜了许多,不过各种菜都有辣味,而且这辣和其它地方不yiyang,那可是真的叫辣呀,人们形容爱吃辣的人,有三种“一是不怕辣,二是辣不怕,三是怕(它)不辣。”大概这里的人就是属于第三种人吧。

    到了这一会儿,李振华的鱼也吃了,他的那一首词也想了起来:

    才饮长江水,又食武昌鱼。万里长江横渡,极目楚天舒。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,今日得宽余,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!

    风樯动,龟蛇静,起宏图。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。更立西江石壁,截断巫山,高峡出平湖。神女应无恙,当惊世界殊。(未完待续。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