乱清 - 第五十七章 复出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备用网站最新地址(记得收藏)
    笑声甫歇,关卓凡说道:“最紧要的是,左季高不晓得那两句话真正的出处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一顿,朗声说道:“‘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,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!’”

    郭嵩焘大愕,这确实是他对左宗棠最不能释怀的一个地方——问题是,关卓凡是怎么知道的?

    关卓凡说道:“这是潘伯寅跟我说的。此事萦绕伯寅心头多年,他可是掠人之美的人?筠仙,你也太为难伯寅了!”

    这件事说来话长。

    咸丰四年,即1854年,左宗棠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中。骆秉章倚俾极殷,言听计从,“所行文书画诺,概不检校”。左宗棠愈发独断,自行其事,甚至拜折发炮之前,都不通知骆秉章。

    左师爷权过督抚,以致得了一个花名,叫“左都御史”。

    从二品的巡抚,一般会挂两个衔头。一个是兵部右侍郎,正二品;一个是右副都御使——这个品级倒不高,正三品。挂兵部右侍郎衔,乃为管辖军事将领方便,尤其是从一品的提督;同时,“右副都御使”意味着巡抚可以参劾官吏,不论级别。

    左宗棠叫“左都御史”,意思是他比骆秉章这个“右副都御使”牛多了。

    这么大包大揽,终于整出事情来了。

    咸丰八年,即1858年,当时的湖南总兵樊燮,不合得罪了左宗棠,左师爷乃以巡抚的名义。上折严劾樊燮,“贪纵不法”,“目不识丁”。

    这个折子,骆秉章事前也是不晓得的;事后索了稿子来看,见所劾事项都是事实,也就罢了。

    樊燮自然革职。他怀恨在心,先后向武昌的湖广总督衙门,北京的内阁、都察院提控。告左宗棠“骄纵不法”,湖南巡抚衙门“一官两印”。

    上面派员查办。樊燮上上下下使足了银子,形势对左宗棠相当不利,颇有人曰左某“可杀”的。

    当时郭嵩焘已离开曾国藩幕中,进京入直南书房,文宗和肃顺对他都甚为器重。郭嵩焘内外奔走,联络同官,全力替左宗棠疏通。

    可郭嵩焘和左宗棠是同乡,台面上如果由他来说话。分量大减。郭嵩焘乃说动江苏籍的潘祖荫,为左宗棠上了一个后来流传全国的折子,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话。就是“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。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”。

    这两句话,文宗大为激赏,左宗棠就此过关。

    这个折子,其实是郭嵩焘和潘祖荫两人合拟,而且是以郭嵩焘为主。但既然由潘祖荫具衔,郭嵩焘就严守秘密。内中详情从未对第三人道过,左宗棠自然也就无从知晓。

    左宗棠驱郭出粤,是地地道道的“恩将仇报”,可是左宗棠自个却不知道。

    以潘祖荫对左宗棠有恩,郭嵩焘抵京之前。关卓凡就请潘祖荫设法,调和郭、左的矛盾。潘祖荫乃对关卓凡说了这段公案。潘祖荫的打算是。左宗棠进京陛见,自然要来拜访自己的,到时候将实情和盘托出,看看“左骡子”有什么反应?

    甚好,那咱们就等着吧。

    关卓凡含笑说道:“筠仙,我倒想看一看,目高于道:“星叔,你怎么看?”

    许庚身微微一笑,说道:“我怎么看不紧要。博川,这件事,我觉得不需要兜圈子,贝子回来了,晚一点过府拜访,直接请教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文、宝、曹几个互相对望,深深点头。

    下值后,打听得关卓凡已经进城回府,文祥赶忙来到了柳条胡同毅勇忠诚贝子府。

    关卓凡看了文祥带来的上谕的抄件,不说话,手指在桌子上轻轻地敲着。

    文祥心中着急,却不敢出声。

    关卓凡终于开口了:“博川,有一个事情,六爷似乎疏忽了。”

    文祥一惊,赶忙说道:“请贝子明示。”

    关卓凡说道:“圣母皇太后亲拟的那道上谕,你总记得?”

    文祥说道:“是,当然记得。”

    关卓凡缓缓说道:“对这道上谕,一直到今天,六爷可是都没有一个说法。”

    文祥恍然大悟。

    慈禧亲拟的那道上谕,由蔡寿祺劾恭王的“贪墨、骄盈、徇私、揽权”生发,对恭王诸多指责,什么“妄自尊大,诸多狂傲”,“目无君上”,“诸多挟制”,“暗使离间”,“胡谈乱道”,等等,最后“革去一切差使,不准干预公事”。

    之前恭王用曹毓瑛“避重就轻,以退为进”之计,上折自认“荒唐”,“开去一切职司”,“闭门读书思过”。

    恭王的折子在前,慈禧的诏书在后——确实,一直到今天,恭王都未对慈禧的亲拟的上谕做出任何反应。

    就是说,没有“谢罪”,没有“雷霆雨露,皆是天恩”的表示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